袁洁仪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13

【8.21】1962年,中国和印度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馒头说今天是2017年8月21日这是馒头说第 171 篇文章后台发来的各种希望写写中印战争的需求大概积攒??


【8.21】1962年,中国和印度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馒头说
今天是2017年8月21日
这是馒头说第 171 篇文章
后台发来的各种希望写写中印战争的需求
大概积攒了一个多月了
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时间点
那就来试着写写这篇文章
【今日主打】
1958年8月21日
印度向中国提出抗议
1
1958年8月21日这一天,印度政府忽然通过中国驻印大使馆,提出了一份抗议。
抗议的内容是:反对中国的新藏公路通车。
这条公路,是从中国新疆的喀什地区,修到了西藏的日喀则地区。
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人修自己的公路,你印度人抗议什么?
印度政府有自己的理由:
这条公路,通过了中印边境线以西的阿克赛钦地区——印度人一直认为,他们对这块地区享有主权。

“新藏公路”路线图
印度人的依据是:当年英国统治印度时期,英国有一名叫约翰逊的殖民官员,自己划过一条“约翰逊线”,把历来属于中国的阿克塞钦地区划给了印度。
但问题是,这条“约翰逊线”被称为是“屁线”——就只是划过一根线,英国甚至没敢通知当时的清政府,所以后来的历届中国政府都根本不知道有这根线存在。英国人也从来没有派人越过原来的界线。
所以印度在此之前,也从来没有进入过那个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1年就派兵进入了那里,印度人完全不知道。直到7年之后,1958年7月号的中国《人民画报》报道了“新藏公路”通车,印度才反应过来,并在一个月之后,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抗议。
又过了一个多月,印度派了一支15人的巡逻队,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阿克赛钦地区进行“侦察”,随即被中国边防部队扣留,然后被押送出境。
印度政府再度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
中国政府觉得莫名其妙。
但也因为这两次抗议,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在边境线上一直存在的争端,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2
中印边境的争端,总结下来其实也不复杂,就是“一根线”,“一个人”和“一种理念”。
先说说“一根线”。
这根线,就是指一根争议的分界线,叫“麦克马洪线”。
1914年,已经完全统治印度并攻陷中国拉萨的的英国,在西姆拉召开了一次“西姆拉会议”,召集了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一起,商讨中印边境线等一系列问题。
中印边境线分东、中、西三段,全场约1710公里。在这次会议之前,中印双方原本因为一直友好相处,确实没有明确划定过边界线,双方都是以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为界,一直遵守传统的边界线。
而在这个会上,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府外交政务秘书H.麦克马洪,用铅笔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划了一条线——出于对印度利益的考虑,这条线往北推进了96公里,一下子就划走了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史界有新的发现认为,这条“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在1935年伪造出来的,1914年的拉姆西会议上并没有出现“麦克马洪线”。但尽管延后21年,这条线依旧是存在的。
对于这条没有任何理由和依据的“麦克马洪线”,中国的政府当即宣布拒绝签字,自那以后,历届中国政府,直到今天,也都没有承认过这条线。
其实,英国人虽然炮制了这条“麦克马洪线”,但却基本上没有进入过这个争议地区,也不敢越过传统线。
因为他们也知道,这条没有经过中国政府签字承认的国界线,其实是一厢情愿。
但英国人不敢当真的事,到了二战后,却有一个印度人把它当真了。
3
这个印度人,就是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
如果把尼赫鲁的人生轨迹一分为二的话,1889年出生的他,在到1962年之前的73年人生经历,都是非常辉煌的。
追随甘地的尼赫鲁,在印度独立运动中获得了广泛的群众认同和信任,所以之后成了印度的开国总理,并且威望空前。
应该说,尼赫鲁对中国的感情一直还是不错的。1927年,尼赫鲁就参加了由宋庆龄等人发起的“反帝大同盟”,担任执行委员。1939年,他访问抗战中的中国,对中国的抗日表达了极大的支持和同情。

毛泽东曾四次接见过尼赫鲁
1947年印度建国后,成为国家领袖的尼赫鲁拥有极高的声望。作为先后独立和解放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其实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1954年6月,尼赫鲁与应邀访印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公开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尼赫鲁又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等人共同发起万隆会议,并在1961年发起另一个著名的“不结盟运动”——那是尼赫鲁个人声望的巅峰时期。
但另一方面,因为印度常年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让尼赫鲁成为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有着坚定的“印度必须强大崛起”的信念。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这句话至今仍是很多印度人所熟悉。而尼赫鲁的坚定信念是:印度必将成为亚洲的轴心。
一方面想与各国交好,另一方面却又认为自己必须称雄亚洲,尼赫鲁在处理与中国的问题时,就开始变得矛盾起来。
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中印边境线。
4
从1951年开始,印度以“麦克马洪线”为理由,开始慢慢蚕食中印边境线。
在整个过程中,印度表现出了三种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都迷惑不解的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一厢情愿”。
中印边境线从来没有正式界定过,中方也从来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但尼赫鲁却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中国应该接受的边界线上山安娜。
英国《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马克斯维尔(常驻新德里,在1970年出版《印度对华战争》)认为:
“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比印度多得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就主张在领土问题上与邻国通过谈判达成一致,这与印度的方式截然相反。印度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从来不让步,由它自己定义边界,并强加给邻国,而中国在此问题上要明智得多。印度拒绝和中国进行实质性谈判,始终坚持“我告诉你边界该怎么划””。
1959年,中国军队平息了西藏的叛乱。一直对藏独势力或明或暗支持的印度政府认为这大大损害了印度的感情。但尼赫鲁认为,既然印度“默许”了中国政府这一行为(他可能认为中国政府的行动需要印度政府“批准”),那么中国也应该“投桃报李”,还印度一个人情。
于是,就在拉萨战役结束的当天,尼赫鲁亲自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尼赫鲁要求将中印边境线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中国政府有效管辖下的阿克赛钦等地区3.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
尼赫鲁向中国提出的领土要求面积达到了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北京市,20个上海市,或者整整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中国政府断然拒绝这一要求后,尼赫鲁竟然觉得是无法理解的。

尼赫鲁当时不顾任何现实情况的主张,让很多人都非常费解
第二种状态,是“小儿科情结”。
在领土要求被中国政府拒绝之后,印度索性就开始自己动手了,推行他们所谓的“前进政策”。
什么是“前进政策”呢?就是在中印争议的边境线东段和西段上,向虫子一样向前“拱”:
从1959年到1961年9月,以西段边境线为例,印度就在中国国土上建立了43个哨所。其中,有的哨所离我军的哨所只有几米远,有的甚至绕到了我军哨所的后方。在这个“拱”的过程中,印度士兵不断挑衅,从最早的言语恐吓,肢体恐吓,到扔石头,甚至率先开火。虽然中国的边防部队奉命“不许首先开火“,但在印度士兵先开枪后,也曾被迫还击。1959年10月201日的“空喀山口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事件——印度派出60多名士兵围攻中国巡逻队,后者被迫开火,印度军队被击毙9人,俘虏7人,其余全部逃走。

1962年,中印边境的中国士兵和印度士兵刺刀相向
印度为什么热衷于在边境线上这样“日拱一卒”?因为印度人觉得,一旦哨所成立,就代表着印度“占领”的这个地区就成了“既成事实”,国际社会也会承认这些哨所占据的就是印度领土。
这种小儿科式的胡闹方式,因为中国边防部队的克制,反而给了印度方面更大的勇气。在印度看来,中国军队之所以不敢反抗,一是他们可能也会默认这种蚕食,另外,就是中国害怕印度。
印度为什么会觉得中国害怕自己?那就是他们沉迷的第三种状态:迷之自信。
首先,他们认为中国在军事上打不过印度。
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当时曾递交给尼赫鲁一份调研报告,报告认为,从装备和各方面素质来看,一名印度士兵能单挑十名中国士兵。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以一国之力单挑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印度军方修正了报告——考虑到中国士兵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个印度士兵可以抵挡6名中国士兵。
其次,印度认为全世界都支持他们。
当时的国际环境是:中美关系因为“朝鲜战争”进一步陷入僵局,美国频频对印度示好。而中苏关系因为赫鲁晓夫做出的“斯大林秘密报告”和关于“修正主义”的争辩,也迅速跌到冰点。赫鲁晓夫甚至通过塔斯社表态支持印度,称中国的边境要求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赫鲁晓夫(左一)1952年访问印度时,尼赫鲁亲自到机场迎接
尼赫鲁认为两个超级大国都站在自己的一边。
同时,印度作为一个新兴独立大国,当时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一直不错,而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得到不少西方国家的承认,更没有获得联合国席位。所以在联合国大会上,印度一直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声称是中国侵略了印度边境,这样的说辞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国家都信以为真。
可惜的是,当时乐观的尼赫鲁后来才认识到:自己没有实力,什么舆论支持,都是白搭。
第三,印度坚定地认为中国不会出兵。
当时中国刚刚从“抗美援朝”的战争损耗中恢复过来,又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印度认为中国必然无心也无力同印度开战斯维特兰娜,最终只能默默承认印度不断将边境线推进的现实。
那么,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5
在这一点上至强兵锋,尼赫鲁的推断倒还真不算全错:中国当时确实不想和印度开战。
1953年5月13日,毛泽东已经非常明确地向印度传递了中国的声音:
“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在韩国、在日本、在菲律宾,都有很多的军事基地,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不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切国家……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摘星怪是谁,西方又树敌于印度。西藏叛乱的平定和进行民主改革,丝毫也不会威胁印度……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针对中印边界争端,一直在努力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越是这样,似乎就越被印度理解为“中国不敢打”,所以态度也越来越强硬。
1960年4月,在中印边境争端已经上升到白热化的时候,周恩来和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冒着被藏独分子暗杀的危险,专门访问印度解决此事。

1956年,周恩来和贺龙第二次访问印度。这次访问时,尼赫鲁的神情已经比较微妙
与前三次访问印度不同,周恩来那一次访问印度,遭遇了各方面的冷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尼赫鲁为了迎合国内的民粹情绪和为自己拉到选票,反复宣扬中国的侵略,塑造“印度遭到了侮辱”的形象。
但煽动民粹,也让尼赫鲁自己成了一个危险的玩火者:
一方面,印度国内支持对中国开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另一方面,对中国的敌视情绪也越来越浓厚,印度的孟买等地开始出现了各种污蔑辱骂中国的标语和涂鸦,有印度民众开始聚集,高呼“中国佬滚出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尼赫鲁自己也成了一个被国内舆论推动而被迫走向悬崖边的人,甚至连接待周恩来,也不能表现出过分的热情。
而周恩来依旧努力扮演一个灭火者。
中国代表团在印度呆了6天,双方一共举行了7次会谈。在第一次会谈的一开始,尼赫鲁上来就希望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
周恩来提问:“请问总理先生,麦克马洪是谁?”
尼赫鲁不回答。
周恩来接着说:“脱离了殖民统治的印度,却要根据一个前殖民时代的英国官员划分的一条线来讨论两个主权国家的问题,太让人遗憾了。”
为了达成一致,周恩来代表中国其实做了一些妥协。
周恩来先提议,建立一个中印边境问题委员会,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
尼赫鲁拒绝接受。
周恩来退而求其次:为了避免冲突,双方边境部队可以自双方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一定的距离,在边界上建立一个非武装区。
尼赫鲁拒绝接受。
周恩来再退一步:双方边境部队先全线停止巡逻,以防产生更多擦枪走火事件。
尼赫鲁拒绝接受。
那印度要什么呢?印度要中国承认中印边境线东段已经被印度“吃”进去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另外,还要再让出西段的3万平方公里领土。
你让周恩来怎么答应?

周恩来与尼赫鲁
在会谈结束后,印度方面拒绝双方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代表团只能单方面举行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周恩来再一次阐述中国对于中印边境问题的态度:
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不希望诉诸武力。
但中国人的容忍,毕竟是有限度的。
不想打,不代表不能打。
周恩来回国后,直到1962年9月,毛泽东还想忍一忍。他曾对周围人说他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任何有国际视野和胸怀的政治家,可能都无法理解尼赫鲁的想法。
但最终,毛泽东还是拍了桌子:
“印度搞了我们这么多年!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疼!”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最后一句写到了那句著名的话:
“局势是险恶的,乾贵士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一个月后的1962年10月20日,就在全世界目光都集中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宰伊洛,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线向印度军队发起全面进攻。
中印边境战争,正式爆发。
6
关于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其实都已经知道了。限于篇幅,本文也就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再详写。
就用当时在印军第二师担任战术指挥教导的英国洛克弗菲希尔准将的一句话来说吧:
“你见过非洲大草原上斑马群的奔跑吗?但是它们还不如印度军队溃逃更加壮观!”
短短一个月,不仅原先印度辛苦好几年“蚕食”建构的哨所全被中国军队拔除,中国人甚至打到了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300公里的地方——新德里的政府机关开始大规模焚烧文件,城市街头开始构筑沙袋和防御工事。大批的印度士兵丢盔卸甲,一泻千里,传说中“打遍亚洲无敌手”印度王牌旅“锡克旅”被全歼。
到双方停火时(其实是中国单方面主动停火),印度士兵阵亡4000多人,负伤1000多人,被俘虏约4000人(其中包括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及他下属的各类军官)。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谁胜谁负,一目了然。

中印战争中,中国缴获的印度军队的武器,它们被擦拭和上油后,都归还给了印度
这场边境战争,给尼赫鲁的政治生涯造成了严重打击,让他立刻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威信大跌,一年多后就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在尼赫鲁去世前的1963年,他曾对中印战争说过下面这段话:
“我如果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会是另一种做法……印度从中国入侵中学到了这个世界容不下弱国……我们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馒头说】
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后,我和几个采访奥运会的记者受苏格兰旅游局之邀,去苏格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一个考察。
我们那个小记者团一共四个人,其中一个是我同事,一个是意大利的记者,还有一个,是一位印度记者。
相对于意大利的记者,那位印度的记者,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苏格兰,只要有任何机会聊起奥运会,这位2008年去过北京的印度记者都会非常激动地向大家介绍北京奥运会,有时甚至还会打断我这个中国记者的话头,因为他认为我说得太谦虚了——在他看起来,北京奥运会真是史无前例的一届盛会。
但另一方面,从其他场合的各种细节和一些话语中,我又明显感觉他对中国的一些负面情绪。
第三天,我们参观一个苏格兰古堡后,几个人在林间散步,我忍不住就问了他一句:
“能不能说说你对中国的真实感受?”
他想了想,说出了一个出乎我意料的词语:
“害怕。”
我很好奇:“害怕什么?”
他回答:“PLA。”
PLA,是“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China”的缩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非常奇怪,追问为什么。
他告诉我:
“我的爸爸,是印度的军官,他参加了1962年的中印战争。”
然后我就明白了。
他告诉我,当年的那场中印之战,印度人是怀着非常乐观的必胜信念投入战斗的,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才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引以为豪的王牌军队就被中国人轻松打垮了。
“我爸爸这代人,尤其是家里和军队有关的,都对中国有一种恐惧。”他说,“这些年来,中国发展得很快,说实话,我们的感受比较复杂。”
当时我只能尴尬地笑了笑,一时语塞。
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这句话茬。怎么说呢?难道说:“其实当年这事儿吧,是你们自己不作不会死啊……”
其实我知道,那场失败事后被印度国内的舆论尽力掩盖过去了,宝莱坞甚至还拍过电影,宣扬印度怎样抵抗中国的“侵略”,最终获胜的故事。一般只有军方的人和历史学者真正知道印度到底是怎么失败的,是因何失败的。而如今,连印度军方的少壮派都认为已经今非昔比了,他们认为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可以通过一战一雪前耻。
但世界又不是光你们印度一家在发展,中国还是1962年的中国吗?
那时的我,肯定不曾预想五年后在中印边境又会出现何其相似的一幕,但当时我还真的在酝酿些词句,试图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做一些外交维和工作,比如拍拍那位印度记者的肩膀,说一些“和平共处”或“共同发展”的场面话。
不过那位印度记者随即又接了一句话:
“知道我爸爸在家里一谈到国际形势,就会反复说一句什么话吗?”
我摇头。
“没事别招惹中国人!”
哦,他把我其实想说的潜台词已经说出来了。
欢迎关注不是很好招惹的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 ,
关于我的新书《历史的温度》,大家都陆陆续续收到书了,再次谢谢大家支持!
因为各种原因,这次书的印刷中有一些大家集中反映的问题,我觉得一定要向大家汇报一下,非常非常非常抱歉:
1、在“自序”第“XII”页,“最终能成(成)为一本书”——多了个“成”字。
2、第28页,“1978年,在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前一年”——应该是“1878年”。
3、第274页,“旦凡成为世界经典的建筑”——应该是“但凡”。
4、第336页,“但就是那个亚运会乒乓女球单冠军”——应该是“乒乓球女单冠军”。
目前大家反馈给我的是这四个错误。还有个问题是:
第63页,“张家四少爷和一个用人谈恋爱了”,这里的“用人”,不少读者指出应该是“佣人”。我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出版社的编辑,对方告诉我,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用人”其实是第一顺位,而他们的规定是,校对如果不用第一顺位,是要被扣奖金的……
再次抱歉,非常不好意思!加印再版的时候一定会改正!(所以我保证大家现在手里的错字版将成为绝版……)
另外,还要向大家汇报的一个消息是:
这本书依旧可以在当当、京东、淘宝等网站平台上买到,但当当网的“签名版”和京东网的“藏书票”版本都已经售罄了。书目前是加印了三次,第三次加印的书今天入库,只是都没有签名版了……
所以,在出版社的鼓励和煽动下小职员之死,我扭捏地同意在本周日,在上海,开一场小型的读者聊天+签售会……
时间:8月27日14点(周日)
地点:上海静安区钟书阁芮欧店(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601号芮欧百货4楼,地铁7号线可直达)
丑媳妇难免是要见公婆的,只是我也在想我见到大家能给大家做什么。想了想,能做两件事吧:
第一件,自然是签售,除了签名,我还会给到现场的读者签上“TO XXX”。(如果到场的读者不到20人,我大概还能给大家写上你希望写的赠言)
第二件,我也知道自己的签名没啥稀奇的,所以还是准备了下,和大家在那一天聊一聊那天“历史上的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几个人物的小故事——大家一直看我写,可以也听我现场说一说,好歹我在幼儿园也获得过“讲故事小能手”称号。
当然,也会有互动时间,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也可以问我。
因为书店的场地不大,需要根据到场人数规划座位(其实也是我没有信心),所以出版社方面做了一个“活动行”的报名H5,大家可以通过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或直接扫描下面这个二维码,进行一个线上报名。

这个报名只是起到一个统计的作用,然后届时可能会有短信通知,麻烦大家了。
这个周末,期待与你们的见面~
全文详见:https://bbs.p66p.cn/298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