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仪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13

【666】长泰故事:海丝源头、漳州古代交通要道长泰东溪-大长泰觅海丝源头长泰公元955年建县,境内地形特殊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据县志记载,粮食


【666】长泰故事:海丝源头、漳州古代交通要道长泰东溪-大长泰

觅海丝源头
长泰公元955年建县,境内地形特殊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据县志记载,粮食谷属九种,布属八种(不含种桑养蚕的纺织品),货属有银、铁、铅、钨及糖蜂蜜、黄腊、各种植物油、樟脑、茶、红花(可染红)、酒、曲(红曲、草曲、白曲)、烟草硝、烛、灰、陶瓷(已知有积山前山寨东亭九条龙碗窑、珠坂瓷窑、湖坂附近石古瓦窑陶瓷,均在东溪路边)等,当然还有杉、柏楠、桧、槐、松等名贵树木。其中长泰名产皇帝柚(含文旦柚、龙柚)、长泰明姜、九龙碗、长泰砂仁、长泰芦柑、茶叶(含梁冈白茶)、烟叶、棕包梨、“石衣”,芋散都是朝庭贡品冯满天。干年古县,人文鼎盛,九龙江北溪含长泰县龙江(今龙津江)成为漳州北部“海丝”源头,此乃自然天成。本文重点讲述漳州北部“海丝”源头--长泰东溪路。
◆林绍贤 供稿
东溪在长泰古代有两条,一条是指现在的马洋溪,一条指龙津江(古代称龙江支流,分两段,一段由陈巷湖坂、美彭、上花夫坊至欧码汇人龙津江,由于原来龙津江两岸自然形成的堤坝低矮,现在看到的情景与古代未建堤岸的河流明显不同;以欧码为起点,另一段河流由欧码、和兴、下房、塘边、前山在石冈山(古称上高山)下汇入。据县志记载,东溪路开辟于唐朝,唐宋时期长泰东溪路是漳郡要冲,据县志记载,“昔为漳属朝京之路”。宋代长泰名人黄子信(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特奏名第二名,盐场大使)在《东溪路记》里称“长泰僻在隅,惟自溪以东,接壤于泉之同安,最为要冲,凡部使者巡历,至贩夫贩妇,莫不往来于此。”显然是一条驿道。这是一条水陆两用路,沿九龙江北溪而上,入长泰县境,溯东溪源头,直至今美彭、湖坂,虽然已经沧海桑田,但古迹犹存。
这里重点讲述后一条东溪路。县志记载“其路介于山径之间”。虽然沿溪边而行,却是逶迤在山间,顺着山坡底艰难行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据记载南宋之前从朝京桥北上有六座木桥:洋山、前洋、杨店、吴店、麻店、陈侯坑。淳熙十三年至年(1187—1189年),县令邱徽之“捐俸勇施”,倡修东溪路,得到天柱山佛教寺人陀、上高山道观闻道人的鼎力支持,从福塘(泉州)请来30多名工匠,在陈侯坑建设三间石桥,砌石路一千余丈,平险为夷十六段,建造石门、石梯,以利行人。有为证:“凿断巉崖平险峻,往来至此免倾危。邱君不用留芳字,路上行人口似碑”。
其后五十年内,东溪路得到不断的修建和完善,这里提两座大石桥,都在今天的夫坊村。一个是大夫坊大石桥,一个是东溪大石桥,其宽大的石板令人震憾夜聊吧,记得小时侯(20世纪七十年代)看到东溪桥,大石板“长十余丈”(县志记载),厚、宽均米左右,如何运输和安装至今仍然是个谜据县志记载福照亭是宋代东溪路亭,东溪桥在福照亭旁,古亭古桥曾是彰信里(今陈巷)一大美景。
据考证两座大石桥建造时间与十里马洋溪虎渡桥一致,县志记载:虎渡桥县东之要津,宋绍定1228年春县令陈子木捐建,其长二十丈,其广有九尺,宋淳佑1241年赵与垣县令在东西桥头建有一庵一亭。因此地有母虎负子渡溪而过故称“虎渡桥”,另据方位是寅向属虎故称。九龙江北溪汇入西溪入口江东桥亦称虎渡桥,其取名传说与长泰一样,宋绍熙元年(1190年)先是建木桥,其石桥建造时间比长泰晚九年(1237年),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桥孔15道。◆林绍贤 供稿
据史料记载,江东桥修通之前,长泰东溪路是漳州要冲,除西边要冲汀洲道外是唯一通往省城、京城的东北边塞驿道。在长泰境内沿东溪直至吴田山下,经祖地、后坊入三重(今山重)隘,进入同安北上或至东溪源头湖坂,至田头村由林墩过上宁隘入同安北上。当然,县域内长泰古代重要出口,北边入安溪的有磨枪隘(今枋洋上洋村)、林口隘(今岩溪湖珠村),今古道犹存、九龙江北溪铁钉口(坂里坂新村)人漳平永安,今古叉桥(又名孤星桥、古星桥)犹在,其桥建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为石构梁式桥,跨长5.6米,桥宽1.42米,桥面由4条宽0.40米厚0.25米的石板架在块石垒砌的桥墩上。县城从龙津江至三江古渡由石室泉林庵下至埔边,进入真应岩五象山古道,至觉清亭(宋代初年建,明清名人进土士林秉汉、叶先登及林秉汉五代孙林莹修建),建有前亭后岩,再进田头村,至溪口亭(建于宋代,明代设巡检司,有建前亭后庙),由林墩出上宁隘,上省城京城。取道东溪是因为人和货物能一起抵达至湖坂,所以东溪路边建有湖坂粮仓(今美彭村)、横洋粮仓(今上花村)。水路运输完成后就是陆路运输,在长泰现在还有许多“驴骡路通往同安、灌口或安溪等外地的山路都是铺满石板的“茶马古道”。
历代志书记载最多是朝京桥、朝京路、朝天路(岭)。据元代漳州知事赵遂良《重建朝京桥记》“朝京桥肇创于宋乾道丙戍(1166年),长逾百丈”,此桥比江东虎度桥修建石桥早近70年。朝京桥是一座廊桥,即桥上建亭,外观形似一条凉亭长廊。100年后的元至元四年(1267年)被毁,至正五年(1345年)重新建造朝京桥,翌年建成,桥上建3间亭子,亭子之间又搭盖48间木蓬,设有扶栏,宛如溪流上的一条长廊,宏伟壮观颇具特色。明嘉靖间桥毁,改舟渡。
江东桥建成之后,长泰的东溪路依然在用,只是往东的朝天岭朝天路经角美人同安一样畅通,明代以后成为陆路主要的交通要道。货物的往来主要在东溪路漫步神秘园,一直到明清时代。据老年人回忆,民国时期,湖坂社与美彭交界处尚存有两个石楼,四、五层楼高,最上层设有航标灯,插有各色旗帜,货船根据旗帜颜色进货。由此可见当时湖坂盛况。民国时还有一层石楼存在,上面已经倒塌,现已荡然无存,遗址在一片水田里。◆郑友亨 供稿
有路即有亭;先修路后建亭。东溪路上的亭有待津亭大叶榄仁,即鳌岛渡,在县西南十余里,一名云英渡,宋元明是东溪主要渡口虽属龙溪县境,陈本善实长泰人往漳州府要道,岸左建亭。至清初被渡头社武举黄光远泊据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漳州府批准,由长泰收回,县令张懋建捐造扩大云英渡,并向漳州府缴纳税银。
待津亭进入长泰南津渡,后入南津迎恩亭,至嘉靖十一年(1532年)县令陈塘将此亭改为南津公馆;南津渡长期被近地的廖姓泊据撑驾,并不让妇女搭乘,往来旅客埋怨甚多。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县令张懋建将南津渡收归石冈文昌寺住持管理并捐俸建南津亭于南津神庙前,题匾名“八水生香”,规定“妇女听其附搭”(县志记载)之后进入三枞樟路亭,到东津渡,过石冈洋头路亭,这些要道乾隆年间均有再修建;比较古老有名的还有大夫坊亭,现均已废弃。
现有东溪路最好物证五里亭、福照亭,风采如故。县志记载,“五里亭在县西南钦化里”,即今珠坂村,“与龙溪邑交界”现与龙文区郭坑镇交界。“人往漳,路经于此”,“明永乐间,邑人蔡志修”。五里亭居九龙江北溪与龙津溪交汇处,青山绿水,长泰南端形胜要地。而东溪路自宋起就有,漳州府进泰之路虽不可考,但可推断是陆路加渡口,行程十分不易。建个歇脚之处,应该在原五里亭就有了。现可见志书是路在先修亭在后。但五里亭位置显要,长泰文风鼎盛,廉政为民的清官文化深厚,日后各朝不断维修,并在万历年间建善世岩,引入南海观音,香火日益兴盛,成为进泰官亭和群众朝圣的一个著名景点。
福照亭:县志记载“在彰信里东溪桥头为东溪路的路亭”,即在今陈巷镇夫坊村大夫坊附近、银青大夫郑德可墓东边,现镇医院北边,其旁有东溪路桥(又名陈巷桥),宽大厚重的东溪桥是古代长泰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至今仍然无法解读其如何安装上去的。约上世纪80年代陈巷桥改造无法搬迁此石板,就地淹埋在溪水里。附近先建有大夫坊亭,明代再建筑福照亭,香火是由五里亭传承过来的,自古以来香火旺盛,正如古亭对联描述的“慈云远映东溪月,福曜常照南海天”、“佛有何观只见千江一日福无私照长歌万户同春”。亭旁有古榕树、古桥、旅馆,每当朝阳初升、明月朗照之时,东溪波光粼粼,行旅脚步匆匆,远望溪里船帆点点,如此胜景,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有路就有集市。在东溪路源头湖坂社有粮仓也有湖坂墟,现美彭古称坂尾(墟的南部),陈巷大夫坊有陈巷墟,欧码有欧码墟、南津有馆墟、待津亭有渡头墟—一是行旅休憩交易的好地方。
漳州古代交通要冲长泰东溪路,经钦化里(今武安镇珠坂村、珠浦村、金里村京元村、官山村),过朝京桥,至钦化里(今武安镇溪东村、前山村),转方成里(积山下房、塘边、尚书、田里、欧山村欧码,欧码这一古地名显然跟东溪路密切相关,是东溪路中转站码头),经彰信里大夫坊(今陈巷镇夫坊村),入恭顺里横洋(今陈巷镇上花村),到恭顺里湖坂(今陈巷镇美彭村附近),全长约百里,是古代尤其是明代以前长泰乃至漳州政治、经济、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从“海丝”源头加以考证,只是抛砖引玉,以供研究参考。
据漳州府志记载,明万历三年(1575年),漳州商人从吕宋(今菲律宾群岛)把烟种带回月港(今龙海县海澄镇)后,先在石码和长泰种植,因烟草有“避瘴气,毒头虱”之功用,且吸后容易上瘾,于是一时被传为良药而引种开来,不久海澄、龙溪、南靖、平和、漳浦、云霄等地便广为种植。进而,随着漳民外迁或外出经商,烟草也从闽南迅速向泉州、莆仙、闽西、闽东、闽北福州等地传播。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福建所产烟叶“反多于吕宋”,被“载入其国售之”。
清初,烟草已成为闽南一带主要作物清代中叶,漳州形成规模较大、产区集中产品著名的产烟区。《漳州府志》(康熙)载:“烟草,今各省皆尚之,外省亦有种者然惟漳烟称最,声价甲天下,漳又长泰最胜,人多种之”。而长泰种植地点大多是在东溪附近的山坡上,如天柱山山麓的黄土社、后坊社、吴田的祖地、吴田等。明末起龙津江上游航道开启,在龙津江上游青坑山、大尖山等地亦开始种植烟草。◆郑友亨 供稿
据漳州府志记载,明景泰年间[1450—1456],仍是海滨荒野的月港的海面开始出现走私商船的身影,这里边就有长泰东溪路商船。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明王朝在这里先置靖海馆,再置海澄县,最后设“洋市”,到万历年间,已是盛况空前了。
对于中国的航海史而言,漳州月港的历史并不算长僵尸秋水,从十五世纪中叶出人意料的崛起,到十七世纪前半叶的急剧衰落,前后不过200年。但是,在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年代,它的存在,却深刻的影响着世界贸易的格局,它的辉煌而多舛的命运,也由此充满传奇。而九龙江北溪的长泰东溪路自宋代起至清代,历经千年实属令人惊叹铁血拳情!东溪路水运至明末开始减弱,由龙津江上游旌孝里(今岩溪)、善化里(今枋洋、林墩)航道取代。可以说长泰航运出南洋等地在先,而后月港兴起推动“海丝”的繁荣,带来长泰“海丝”的兴盛和发展,而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属长泰人戴曜(万历时任两广总督),每次往返广东长泰两地他都经过“月港”,向朝庭奏请开放海外航运,关心“月港”建设,鼓劢长泰人出海拼搏,增加海外贸易。龙溪举人张燮的《东西洋考》,详细记录了漳州与东西洋各国的贸易关系李永志。书中涉及47个国家,多分布在今天的印度支那半岛和南洋群岛一带。月港繁荣时,来自天南地北的上百种商品,包括海外的香料、珠宝、皮货、矿尤其是来自美洲大陆的甘薯、甘蔗、烟草、花生都是在这时期进入长泰百姓的日常生活。而长泰的物产也源源不断运向海外,创造巨大财富,出现了许多富商,如林天定等。
东溪路与名家。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民间尊称朱子、朱文公。他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授同安县主簿,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知漳州府。其任职期间,朱熹改革弊,倡导教育,端正风俗,传播理学军人机密,其教化被誉为“紫阳过化”。◆郑友亨 供稿
朱熹任职漳州府时,其得意门生方壬,任长泰县主簿,主管学事,因此朱熹以长泰县学为教学试点,亲自在县学讲学,深入浅出阐述儒学经典义理。对方壬等学者提出加意讲学,勉励出职事”的要求,还指导方壬教学,总结教学经验。而后,将经验推广至闽南各县县学。
朱熹就是从长泰东溪路去漳州府任职的,东溪近靠双髻峰、面山亭两个景点,有他写的诗为证。《题双髻峰》“绝壑藤萝贮翠烟,水声幽咽乱峰前。行人但说青山好断肠云间双髻仙”。《寄题金元鼎同年长泰面山亭》:
抗心尘境外,结宇临秋山。乘髙一骋望,表里穷遐观。
众崿互攒列,连冈莽萦环。阳崖烟景舒,阴壑悲风寒。
碧草晚未凋,林薄已复丹。仙人吴门子,岁晚当来还。
长泰东溪路是“海丝”九龙江北溪的原头,长泰古代“武安八景”中“锦水帆归”,“三江古渡”,讲述的就是龙津江(古称龙江)航运史上的胜景,这些船舶从长泰出发经过江东,到达月港,驶向海外,实现长泰人的追求和梦想。
来源 :林冠福/文
欢迎广大读者向海峡导报“大长泰”后台留言提供报料!
届时,我们将根据线索的新闻性给予报料费奖励!
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关注大长泰!
全文详见:https://bbs.p66p.cn/2547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