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仪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394】小岗村考察记-立达书院
浏览: 204

【394】小岗村考察记-立达书院欢迎点击上面的“立达书院”关注公众号。【第394次分享】本文为“立达书院”公众号第394次分享。今天开启为期一周的?


【394】小岗村考察记-立达书院
欢迎点击上面的“立达书院”关注公众号。
【第394次分享】本文为“立达书院”公众号第394次分享。
今天开启为期一周的国情考察,从虹桥火车站坐高铁到蚌埠南站下。蚌埠是从小就知道的地方,却从未来过。小时候喜欢收集火花(火柴盒),其中就有很多蚌埠火柴的,所以对蚌埠印象特别深刻。30多年过去了,今天终于来到这里。不过,今天只是路过,要去的地方是凤阳。
凤阳离蚌埠很近,只要二三十分钟的车程,但它不属于蚌埠,而隶属于滁州,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北隔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名为钟离子国,隋朝时称为濠州,历唐、宋、元三朝未变,至明洪武七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为家乡赐名“凤阳”沿用至今。凤阳古有“帝王之乡”之名,今有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这次就是来考察“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小岗村的。

先去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在这里较为详细地了解“大包干”的来龙去脉。小岗村位于安徽省滁州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建国初,小岗有24户人家,与大严、小严合称“大严村”约翰库缇斯。1955年成立互助组时,因地处岗地,起名“小岗互助组”,“小岗”由此得名。1978年,小岗为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1993年春,小岗队与大严队从严岗村分离出来,单独成立小岗行政村。2008年3月,在全县村级行政区划调整中,小岗村与石马村、严岗村合并成立现在的小岗行政村。

展览照片先是展示了“大包干”前小岗人民集体劳动、生产场景等内容,使观众对小岗的历史与大包干前的境况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大部分地区10个月没有下雨颜韵ycy,秋种无法进行。凤阳受自然环境影响,旱情更为严重,人口外流遍及大半个中国。1978年麦子种完后不久,严俊昌、严宏昌和严立学3人组成了小岗生产队新班子,实行“包干到组”。20户人家的小岗先分成2个组,继而分成4个组,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打破吃“大锅锅”的格局,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新班子又为难了。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小岗队十八户农签订“秘密协议”,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连夜将生产队的土地、耕台湾蝴蝶谷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搞起了大包干。
这份“秘密协议”的内容如下: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达龙云电脑,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可见,这18户村民是抱了壮士断腕、誓死如归的精神来搞大包干这件事情的。
由于小岗的大包干不符合当时的政策规定,邻村村民疑惑、检举,公社进行批评,勒令合并起来,还暂扣了分配给小岗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小岗人很是担惊受怕。后来,是县委勇于担当巧命名才解决了难题。鉴于当时的政治气候给你一千万,陈庭元、吉诏宏等县委一班人为了规避“包干到户”、“分田单干”这些明令禁止的字眼,巧妙地称“包干到户”为“大包干”。此后,大包干实行过程中,受到不少阻力,并在媒体上出现了争锋。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谈话,肯定了大包干的做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认为包产到户“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到1983年,全国实行“双包”(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达到了93%,其中绝大多数是包干到户(大包干)孟买血型。大包干之所以在全国迅速推开,是因为它的影响不仅仅是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考察完“大包干纪念馆”,接着去考察了“当年农家”。这是当年18户农村签订协议的地方。迎面先见一座低矮的茅草屋,此屋建于1973年,是当时典型的农家居所。茅草屋用本所所生产的茅草覆盖,墙为泥土拌和稻草砌垒而成。鞠倩伟大门两侧都刷着“最高指示”的标语。右侧两行标语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左侧两行标语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备战。”“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从标语内容看,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进屋后,见里面摆放着一些当时的生产生活用具。南面墙上贴着一张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的画。右面墙上贴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挂像。最右边的墙角下开了一个不规则的低矮的门口,人要低头弯腰才容得进入。

里面是一间很小的房间,这就是1978年12月,18户农民签名的签字室了。里面摆着一张小桌,上面放了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和一个红色的印盒,以此展示当时签字的情境。

从茅草屋出来,继续向前走,还有一大天井。右手边有磨坊、厨房,陈列着相关生产生活工具。正前方有一间大瓦房,此房建于1985年,是大包干后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来的新房间,室内摆放着曾经使用过的生活物品,是当时农民生活实景的再现。

接下来,参加了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小岗村村委会主任的情况报告。考察团成员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向他进行了请教。当请他向各位专家提问时,他说现在农村文明建设很成问题,外国宗教渗透严重,希望专家们能够多关注并加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做得更好。他还谈到有些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为了个人的、小家庭的利益、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全局的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是要关注的。

对于他提的这两个问题,我很有触动。物质生产方面的问题他没有提雪狼山剿匪,而是提了两个与农村文明建设、农村思想提高有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看出他思想认识水平很高,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两方面的问题在农村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成为干扰和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与力量了,这两方面成为村干部关注的问题,希望解决的突出问题。理论界或学术界确实应该给予关注并给出回应。虽然,对这两方面的问题也有所了解,但从村干部口里作为问题明确地提出来,还是很给我以震动的。这就是为什么要考察调研的,而不要只做书斋里的学问。这两个问题给予我的触动,就已经彰显了考察调研的价值和意义。现实出题目,理论做文章。希望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能够重视这两个问题,我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会多加关心,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做点事情。
座谈会之后,我们到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晶家采访他。

他对大包干的过程及以意义等进行了详细的回答。能够亲耳听到当事人,谈当时的情况,谈今天的感受,这是一线的调查,这是一手的资料。这也充分体现出实地考察的价值与意义。
说起“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永驰车行,还是初中时从课本上学习的内容,已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虽然这件事情的发生,离学习时只有10多年的时间,但于我而言,却是如此遥远的事情。此后,因没有亲自到此考察,也仍然觉得是遥远的事情。今天,从书本中走到现场,从遥远的记忆里走到现实里,与历史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现实与历史对接了、交融了,历史变得可触碰、可观可感了。可见,实地考察真的很重要,有些事情是一定要到当地,一定要到历史的现场,才能更加具体的感知和认知的。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包干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它就像一根火柴,在1978年12月的夜里擦亮了思想解放和改革的亮光隋血,然后这个亮光逐渐照亮全国,影响至今。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小岗位村实在考察,非常有意义。故赋诗曰:
十八乡亲力脱贫,首创包干按红印。
四十年后村村富,改革发展代代新。
2018年4月15日夜
于凤阳宾馆内
欢迎长按下图关注“立达书院”公众号。

全文详见:https://bbs.p66p.cn/1859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