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仪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97

【338】王金涛《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点评-立达书院 欢迎点击上面的“立达书院”关注公众号。【第338次分享】本文为“立达书院”公众号第338


【338】王金涛《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点评-立达书院

欢迎点击上面的“立达书院”关注公众号。
【第338次分享】本文为“立达书院”公众号第338次分享。
【执教者简介】王金涛,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湖学校语文教师,出版专著《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师:(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齐读课题。(出示课件)
师: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樟树?想想作者是怎么写樟树的?
(生自由读课文,约2分钟)

师:如果让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来写一写我们所读到的樟树的样子,你会用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
生:蓬蓬勃勃,四季常青。
师:说慢一点好吗。
生:蓬蓬勃勃和四季常青。(语速稍缓)
师:这两个词语我们在读的时候不应该是这样读的,它应该有自己的味道,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生: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声音有点小)
师:你又不敢读了。
师:好,你再来。
生: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抑扬顿挫)
师:很好,请同学上黑板把它们写下来。(指名一位学生板书)
师:在下面的同学请拿出自己的笔,把这两个词语在自己的本子上默写下来。这两个词语我们不仅要把它默出来,同时还要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我们来看黑板。(带领齐读板书“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生齐读: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要注意这个“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把它写错了。这两个词语,朱鹏飞刚才已经把它的味道读出来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两个词语理不理解?
生:“四季常青”就是在一年四季中它都是蓬蓬勃勃,绿色的。
生:“蓬蓬勃勃”的意思就是长得很旺盛。
师:还有补充吗?
生:长得很旺盛,又有生机。
师:如果就用单独用这两个词语来写樟树,樟树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你们觉得合不合适?
生:还行。(犹豫)
师:还行,说明还有点不行,总之不是最满意的对吧?那我们来看看文中是如何写樟树的?
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指名读)
师:是这一段话写樟树具体,还是上面的两个词语写樟树具体?
生:这一段话。
师:具体在哪里呢?
生:这两个词比较简单,而这一段里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比如说“稠密”和“绿得发亮”等。
师:“稠密”和“绿的发亮”在不在“蓬蓬勃勃”的意思当中呢?
生:在。
生:因为这段话里面解释了这两个词语,所以就不会显得枯燥。
生:“四季常青”和“蓬蓬勃勃”本来是单独两个词语,但这段话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
师:嗯,我们常常说要把一个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理解就更好理解了,比如说“四季常青”你能不能联系这段话来说一说呢?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秋天不哭死神,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显示出很有生机,才会四季常青……
师:有没有发现这句话里有一个关联词五红水?
生:无论……总是……
师:你把这句话读一遍。(指读: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就是“四季常青”。
师:如果我们再这样去说一下,你还能说出来吗?
(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严寒还是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______________,它们总是____________。)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严寒还是酷热,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风吹还是日晒,它们总是那么茂密。
师:本来我们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描写樟树的,但是作者却把它们放到这段话中,还用“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把它串起来了,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更具体、更生动了。
师:是呀!(板书:词——句)从词语到句子,再到一段话,这样我们就能看到非常具体的樟树了。这段话写得非常优美。
师:(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 ),而且伸向( ),伸得 ( )。( )的树叶( ),樟树( ),无 论是( )还是( ),他们总是那么( )。
师:如果我这样去背,你能背一下吗?试试看。
(生1:背得不太熟练)
(生2:背得很熟练)
师:这样是不是比较好背了?来,一起背一遍。
师:像我们之前说的,有这样一段写樟树的就可以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樟树,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篇幅写樟树呢?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说说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一段呢?
生:还要写樟树的可贵之处,它的作用。
师:上一段写得是什么?
生:樟树的外表、样子。
师:那还要写什么?
生:它的特点。
生:用处。
师:好,那么樟树的特点和用处是什么?
生:永久保持香气,还可以驱虫。
师:好的。(板书:香气永久保持,香气驱虫)
师:那么你去对比一下,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发现了之后可以同桌或同组的同学先交流一下。
生:第4自然段是直接写出樟树的,第5自然段是和石榴树对比的。
师:和石榴树对比,是不是直接写樟树?
生:不是。
师:我们以前讲过直接描写(板书:直接),那么不是直接描写呢?
生:对比。
生:反衬。
生:间接描写。
师:(板书:间接),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请你们读一下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用间接的手法来描写樟树的?
生:他是先用石榴树告诉大家除了樟树以外,别的树都容易招虫。之后再慢慢的移到樟树上,说樟树有一种香气能够驱虫。这种方法能让我们感觉到樟树的作用非常大。
师:那你把你刚才说的所对应的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李武好。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它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是什么可贵呢?
生:香气可贵。
师:这里也用到了一个关联词把它串了起来……
生:只要……就……
师:来,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读完之后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樟树为什么会有这种香气?
生:虫类为什么怕樟树的香气?
生:香气为什么能永久保持?
生:为什么香气就可贵呢?
师:还有吗修行成真?
生:为什么作者要写樟树的这个作用?
生:作家有很多的树可以写,为什么要写樟树?
师:你还要说?
生:老师,我就是想回答一下。作者写樟树,应该就是像课文《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一样,况复生用环境来衬托出人物的品格,就像是用樟树的品格来衬托出宋庆龄的品格。
师:樟树有什么品格?
生:文中有一句话:“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如果把它比作宋庆龄的话,可以这样说,只要宋庆龄存在一天,那些坏人就不敢做坏事,就怕她一天。
生:应该是重庆最高楼,只要宋庆龄的品格存在一天,那些坏人就怕她一天。
生:只要宋庆龄的精神存在一天,那些坏人就不敢轻举妄动。
生:只要宋庆龄存在一天,孩子们就会被她保护一天。
生:只要宋庆龄存在一天,儿童们就安全一天。
师:你们的理解太深刻了,连王老师都感动了。如果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或许我们对宋庆龄有一个更深的印象。
(出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青年时曾追随孙中山,现身革命,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他的事业,保护他的旗帜,坚强不屈,一身正气,英勇奋斗。)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樟树的特点也就是宋庆龄的特点,那樟树的这些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呢?
师:找同学上黑板写一写。其他同学如果你感到很疑惑,可以再读一读我们的材料。
生:(板书:坚强不屈,一身正气)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生:坚强不屈,一身正气,英勇奋斗。
师:你是怎么理解一身正气的?
生:就是说她的品格是很正义的。
生:一身有正义的气质。
生:以前有个诗人写了一句诗是这么写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觉得“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这个意思吧。
师: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
生:香气。
师:在这里我们把它内化为宋庆龄的一种品质,我们可不可以用“一身正气”这个词来形容?
生:可以。
师:“坚强不屈”对应着樟树的什么品质?
生: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沈南汐。
师:樟树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
生:樟树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宋庆龄无论面对怎样残忍的敌人……
生:宋庆龄无论面对怎样残忍的敌人,她总是坚强不屈,一身正气,英勇奋斗。
师:(出示:关于宋庆龄谴责国民党蒋介石的材料及宋庆龄对“七君子事件”的态度。)
师:从这里我们认识的宋庆龄,宋庆龄是一位……
生:坚强不屈,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人。
师:那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如果把我补充的这些材料都放到文章中,来进一步写宋庆龄这个人,你们认为合不合适?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不应该添加,因为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樟树两个字就要描写樟树,而补充的材料没有樟树,那样这篇文章就应该变成是《宋庆龄的故事》了。
师:那写樟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生:衬托宋庆龄的精神。
师:这有一种写法叫?
生:衬托。
生:反衬。
生:借物喻人。
师:那借什么物,又写什么人呢?
生:借樟树,写宋庆龄。
师:樟树,这个物怎么样?
生: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永久保持。
师:宋庆龄,这个人怎么样?
生:坚强不屈,一身正气,大义凛然。

师:看看我们的课题,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课题表面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
生:现在我真正感觉到,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樟树的样子和可贵之处,还在向我们介绍宋庆龄这个了不起的人物。
师:这样写,用的写作手法就是?
生:借物喻人。
师:但为了写得更生动具体,课文中也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还有的同学也说用了对比描写写了石榴。
(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只要宋庆龄存在一天,______就怕她一天,宋庆龄的___________。)
师:请你快速地拿起笔把这句话写完整。写到书上面,也可以写到自己的本子上面。
(生动笔写话)
师:谁来说说看?
生:只要宋庆龄的精神存在一天,国民党就怕她一天。
师:这个有点太简单了,还有要说的吗?
生:只要宋庆龄爱国爱民的精神存在一天,反动派就怕她一天。
师:好多了,还有吗?
生:只要宋庆龄忧国忧民的精神存在一天,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就怕她一天,宋庆龄的可贵精神就在这里。
师:是的,宋庆龄的精神会永久保持,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我们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话的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了之后,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生:我读出了这些人崇敬佩服宋庆龄一身正气,爱国爱民的精神。
师:他们在樟树前照相,其实是在和谁照相?
生:宋庆龄。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宋庆龄的精神就是樟树的精神,樟树的精神就是宋庆龄的精神。
生:宋庆龄是坚强不屈的,樟树就是蓬蓬勃勃的,他们是一样的。
生:“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个影”也就是说这两棵樟树是宋庆龄。
师:那能不能把“总爱”这两个字去掉?
生:如果把“总爱”去掉,就说明宋庆龄并不受大家的欢迎。
生:课文中说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还爱在樟树前留个影,证明他们特别的喜爱宋庆龄。
师:有那几个词可以代表游客的心情?让我们先来把这一段读一遍,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师:找同学上黑板写写游客的词语。
(生1板书:崇敬)
(生2板书:瞻仰)
(生3板书:纪念)
师:是的,这种崇敬的心情我们能感觉得到,去瞻仰也是很有必要的。看看这个纪念,不是一般的纪念,是……
生:永久的纪念。
师:课文当中就有一句话,写出了宋庆龄她独特的心声。
生:“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这句话很简单,但在这篇课文中非常重要。“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只是简单的舍不得吗?是因为……
生:这两棵树传承了她的精神。
师:如果你能挑战一下自己,能用上我们刚才所学的两个关联词语“无论……,总是……”,“只要……,就……”那就更厉害了延安颂歌词。
(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___________)
生: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两棵树只要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还是在写樟树,明白了吗?人称有了变化,内容是不是也要有变化?
生:我知道了,这已经是宋庆龄说的话了。
生: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无论严寒还是酷热,总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这两棵樟树只要存在一天吃墨水 ,我的精神就陪它一起存在一天。
师:好的,那我把这句话换一下。把这个我换成其他人,可以是游客,也可以是在座的你们,又该怎么说?拿出笔来,先写一写。
生: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永久传承了宋庆龄的爱国精神,这两棵樟树无论是风吹还是日晒,都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也就永远存在。
生: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无论是风吹还是日晒都是那么蓬蓬勃勃,它继承了宋庆龄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精神。
……
师:今天,我们不仅了解了这两棵樟树,更了解了宋庆龄这个人;今后,如果我们有机会一定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去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

附录:课文(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教学点评】
王金涛老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很到位,他能够“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就体现了这一点。本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扎实,不论是词语教学,还是句式教学,还是课文理解,都教得扎扎实实。
一、词语教学扎扎实实。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就是要让孩子扎扎实实掌握基本的词汇,从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熟练运用。本课中,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金涛老师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所读到的樟树的样子,接着就学生提出的“蓬蓬勃勃”“四季常青”两个词语进行教学。一是指导学生读出它们的“味道”;二是要求学生能够默写,并对“蓬”字的字形结构的写法进行了指导;三是指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又分为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词语解释的层次,即让学生解释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一个层次是“把一个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理解”。经过这样两个过程,学生就能够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真正理解这两个词语了。
词语的学习包括三个方面,即词语的“形”“音”“义”。金涛老师对这两个词语的教学,三个方面都教到了,而且教得到位。什么叫教得“到位”?在“音”的方面,能够读出“味道”就到位了;在“形”的方面,能够正确的默写就到位了;在“义”的方面,能够正确的理解就到位了。这三点金涛老师都做到了,所以,他对词语的教学扎实到位。
在后续教学中,金涛老师还抓住了“一身正气”“坚强不屈”“总爱”“崇敬”“瞻仰”“纪念”等词语让学生结合语境进行课文理解,这也是很到位的。可以看到,本课中所重点强调和突出的词汇量是十分大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词语教学就是要结合每一篇课文,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教,众多词语积累起来,就形成了学生丰富的语汇库,进而形成学生准确的词语运用能力。教一个一个的词语就是在教语文课程的内容,就是在落实语文课程的目标。
二、句段教学循序渐进。在初步理解“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基础上,金涛老师抓住关联词“无论……总是……”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这样的句式。句式教学不能只注重形式,还要注重这种形式所具有的功能,只有把形式与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是到位的。金涛老师不是单纯的进行关联词语句式的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明白这样做的好处:“更具体、更生动了”。这样,教学就到位了。在后续教学中,金涛老师还特意把“只要……,就……”拎出来,提醒学生注意。后来,又让学生在一段的表述里,用上刚才所学的两个关联词语“无论……,总是……”,“只要……,就……”,这就进一步提高了表达的难度,同时巩固练习了这两个关联词语。经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对这两组关联词语的掌握会很牢固,并且能够在其他表达中熟练运用。如果这样,那么语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词语、句子教学的基础上,金涛老师扩展到段的教学。段的教学由两段的对比,到樟树与人的关联,由树到人,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学的循序渐进,不仅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东来莫忘,也基于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字词句篇,是语文的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金涛老师的教学遵循了由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的课程内容逻辑,遵循了语文教育的规律。
三、写作知识帮助理解。语文教学中曾出现淡化知识的倾向,其实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必要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金涛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回避写作知识,而是直面写作知识。这不仅是教学勇气的问题,更是基于他对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作用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语文教学中教写作知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阅读教学中教写作知识,其目的不在学习写作知识本身,而在藉由写作知识去理解课文内容。一种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写作知识,其目的在于掌握写作知识,进而指导写作实践。本课是阅读教学,教写作知识不是为了指导写作实践,而是为了促进阅读理解。教学中,金涛老师与学生提到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描写、借物喻人等写作方法,并通过这些写作方法促进学生由树及人的课文理解。虽然在我看来,对于本文中的间接描写、借物喻人的分析还可再商榷,但金涛老师重视写作知识促进阅读理解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冰之魔物语。
虽然这只是一堂课,但从中不难看到,金涛老师教了大量的“语文的内容”。语文课不该教语文的内容吗?当然应该。可是,不少语文课上偏颇了,把文本作为了跳板,从文本生发出去,讲语文之外的内容了。语文教学,说难很难,说简单也简单,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把学生带进文本的世界里走一圈,然后再走出来的过程。只有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个关键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只有落实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教学才不会跑偏。金涛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是因为他有着清晰的语文课程意识,能够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他的教学能够紧紧抓住字词句篇等最基本的语文课程内容扎扎实实的教,这就能够把语文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总之,这是一堂站在语文课程高度教学的语文课,值得学习借鉴。
2017年12月19日晚
于六楼居
欢迎写留言交流感想。
欢迎长按下图关注“立达书院”公众号。

全文详见:https://bbs.p66p.cn/1801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