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仪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00

【3-1】价值陷阱与成长陷阱-A股情报速递前 言中国基建投资占GDP的比例为世界发展史上最高,为何每到上下班高峰就寸步难行、每到春运就一票难求、??


【3-1】价值陷阱与成长陷阱-A股情报速递
前 言
中国基建投资占GDP的比例为世界发展史上最高,为何每到上下班高峰就寸步难行、每到春运就一票难求、每到节假日高速公路就变停车场?这是个增量和存量的问题,从增量的角度看黑镜圣诞特辑,我们的基建增速之高古今中外少见;但从存量角度上讲,我们的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与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人均固定资本存量仅为美国、日本的七分之一。
价值陷阱

价值投资最需要的是坚守,最害怕的是坚守了不该坚守的。金融危机时花旗55元跌至1元的过程就深度套牢了无数盲目坚守的投资者。关键是要避开价值陷阱。所谓价值陷阱,指的是那些再便宜也不该买的股票,因为其持续恶化的基本面会使股票越跌越贵而不是越跌越便宜。
有几类股票容易是价值陷阱:
第一类是被技术进步淘汰的。这类股票未来利润很可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市盈率再低也要警惕大明地师。例如数码相机发明之后,主业是胶卷的柯达的股价从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现在的3元多,就是标准的价值陷阱。所以价值投资者一般对技术变化快的行业特别谨慎。
第二类是赢家通吃行业里的小公司。所谓赢家通吃,顾名思义就是行业老大老二抢了老五老六的饭碗。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很多行业的集中度提高是大势所趋,行业龙头在品牌、渠道、客户黏度、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这时,业内的小股票即使再便宜也可能是价值陷阱。
第三类是分散的、重资产的夕阳行业。夕阳行业,意味着行业需求不再增长;重资产,意味着需求不增长的情况下产能无法退出(如果退出,投入的资产就会作废);分散,意味着供过于求时行业可能无序竞争甚至价格战。因此,这类股票的便宜是假象,因为其利润可能将每况愈下。
第四类是景气顶点的周期股。在经济扩张晚期,低市盈率的周期股也常是价值陷阱,因为此时的顶峰利润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周期股有时可以参考市净率和市销率等估值指标,在高市盈率时(谷底利润)买入,在低市盈率时(顶峰利润)卖出。另外,买卖周期股必须结合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不能只靠自下而上选股。
第五类是那些有会计欺诈的公司。但是这类陷阱并不是价值股所特有的,成长股中的欺诈行为更为普遍。
这几类价值陷阱有个共性: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因此,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后就不便宜了。
只要能够避开价值陷阱,投资可以很轻松:找到便宜的好公司,买入并持有,直到股价不再便宜、或者发现公司品质没你想象的好时,卖出。这是一个蠢办法,但正如《美国士兵守则》所说地狱黑客,若一个蠢办法有效,那它就不蠢。
投资微论
金玉之堂,莫之能守。《道德经》中的这句话,不妨当作对低门槛行业的所谓成长股的警示。低门槛行业的护城河窄而浅,城内如果满是金银财宝(高增长、高利润),只能有一个结果:各路人马都会攻入城中。因此,高增长必须有高门槛(品牌、渠道、规模、资源、资质、核心技术)为后盾,否则易引来恶性竞争。
成长陷阱

许多人认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成长是硬道理,要买就买成长股。的确,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长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长股”。许多国家(包括A股)的历史数据表明,高估值成长股的平均回报远不及低估值价值股,原因就在于成长陷阱比价值陷阱更常见。
成功的成长投资需要能预测新技术走向的专业知识,能预判新企业成败的商业眼光,以及能预知未来行业格局的远见卓识。没有多年摸爬滚打的细分子行业研究经验和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投资者很容易陷入下面的各种成长陷阱。
估值过高:最常见的成长陷阱是估值过高——高估值的背后是高预期。对未来预期过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统计表明,高估值股票业绩不达预期的比例远高于低估值股票。一旦成长预期不能实现,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往往十分惨烈。
技术路径踏空:成长股经常处于新兴行业中,而这些行业(例如太阳能、汽车电池、手机支付等)常有不同技术路径之争。即使是业内专家,也很难事前预见哪一种标准会最终胜出。这种技术路径之争往往是你死我活、赢家通吃的,一旦落败,之前的投入也许就全打了水漂,这是最残酷的成长陷阱。
无利润增长:上一轮互联网泡沫中,无利润增长大行其道,以烧钱、送钱为手段来赚眼球。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高的行业(例如C2C、QQ),在发展初期通过牺牲利润实现赢家通吃,则为高明战略;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低的行业(例如B2C电商),让利带来的无利润增长往往不可持续。
成长性破产:即使是有利可图的业务,快速扩张时在固定资产、人员、存货、广告等多方面也需要大量现金投入,因此现金流往往为负。增长得越快,现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极端情况导致资金链断裂浮筹比例,引发成长性破产,例如拿地过多的地产商和开店过快的直营连锁(特别是未上市的)。
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长股为了达到资本市场预期的高增长率,什么赚钱做什么,随意进入新领域、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长投资要警惕主业不清晰、为了短期业绩偏离长期目标的公司。当然,互补多元化(例如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和相关多元化(横向完善产品线和纵向整合产业链)的公司另当别论。
树大招风:要区别两种行业,一种是有门槛、有先发优势的,成功引发更大的成功;另一种是没门槛、后浪总把前浪打死在沙滩上的怒拳为谁握,成功招致更多的竞争。在后一种行业中,成长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就是太成功了,树大招风,招来太多竞争,蜂拥而至的新进入者使创新者刚开始享受成功就必须面对无尽跟风和山寨。例如团购,由于门槛低,稍有一两家成功,一年内中国就有3000家团购网站出现都市碎戏,谁也赚不到钱。即使是有门槛的行业,一旦动了行业老大的奶酪引来反击,一样死无葬身之地,例如网景浏览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引来微软的反击,最后下场凄凉。
新产品风险:成长股要成长,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美人谋律,然而新产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应的风险是巨大的,收益却是不确定的。强大如可口可乐,也在推新品上栽过大跟头。稳健的消费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医药股在新产品上吃的苦头更是不胜枚举。科技股的悲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常常不被市场认可,医药股的悲哀则是新药的开发周期无比漫长、投入巨大而最后的成败即使是业内专家也难以事前预知。
寄生式增长:有些小企业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傍大款”,例如有的是为苹果间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为中国移动提供服务,在2010年的“中小盘结构性行情”中鸡犬升天,又在2011年跌回原形。其实,寄生式增长往往不具持续性,因为其命脉掌握在“大款”手中,企业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议价权。有些核心零部件生产商在自己的领域内达到寡头垄断地位,让下游非买不可,提高自己产品的转换成本让下游难以替换,或者成为终端产品的“卖点”(如英特尔),那些事实上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议价权、成为“大款”的另当别论。
强弩之末:许多所谓的成长股其实已经过了成长的黄金时期,却依然享有高估值,因为人们往往犯了过度外推的错误,误以为过去的高成长在未来仍可持续。因此,买成长股时,对行业成长空间把握不当、对渗透率和饱和率跟踪不紧就容易陷入成长陷阱而支付过高估值。
会计造假:价值股也有这个陷阱,但是成长股中这个问题更普遍。一个是市场期望50%增长的成长股,另一个是市场期望10%增长的价值股,哪个更难做到?做不到时,为避免戴维斯双杀,50倍市盈率的成长股和10倍市盈率的价值股,哪一个更有动力去“动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市场的预期?
各类价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各类成长陷阱的共性是成长的不可持续性。成长是个好东西,好东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价格抬高了我的魍魉暴君,而人性又总把未来想象得太美,预期太高,再好的东西被过度拔高后也容易失望,失望之后就变成陷阱了。成长本身并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点中对未来成长习惯性地过高预期和过高估值却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投资微论
成长的持续性。管子说:“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黄仁俊”投资者总是过于关注成长的暴发性而忽视成长的可持续性。其实暴发性成长本质上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重复性,就像彩票一样,总有人中,但一定不是你。投资,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因为前者可持续,而后者难维系。
估值:常有人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便宜的好公司难找。其实,你只要看看那些在品牌、渠道上占尽优势的龙头白马股的低估值,再看看那些主业毫无竞争力的概念股的高估值就会发现,A股中股票估值的高低与公司品质的好坏关系不大,确实有许多便宜的好货和昂贵的赝品并存极品掌门。

#政府扶持的产业#
在政府对新兴行业的大力扶持下,光伏产业曾经的中国首富宣告企业破产。其实,创新从来不是政府管出来的,有些事就该交给市场,最好的管理是不管,最好的产业政策是没有。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环境污染又不管,是政府该转变职能的时候了。
#政府补贴的产业#
2010年许多人喜欢炒区域或行业政策,其实相关板块的超额收益并不持久。研究一下过去5年涨幅10倍以上的个股,港股、美股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自不必说,看看工程机械、白色家电、地产、食品饮料等行业的龙头里出的十倍股,即可知好企业是市场里竞争出来的,不是政府补贴出来的。
#选马,还是选骑师#
二者各有道理。一个简单的原则是:对小公司来讲,骑师更重要一些;对大公司来讲,“马”本身的质量更起决定性作用。在A股上市公司中,好马屈指可数,好骑师凤毛麟角,所以我更倾向于选赛道——那些别人想进却进不去的赛道、那些一马平川没有绊马索的赛道、那些领跑者有先发优势的赛道。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自序(精简版)
邱国鹭投资随想录

【阅读】系列是情报君精心挑选的经典投资书籍分享系列,书山有路勤为径,股海无涯学为舟。善于读书的人,总能消化最多的知识,把它们转变成为自己的财富!当我们在汲取大师们成功经验的同时,再反思自己所走过的风风雨雨,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将对成功更有把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文详见:https://bbs.p66p.cn/1743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