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仪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2版】话路仲,听历史-千年路仲里
浏览: 256

【2版】话路仲,听历史-千年路仲里古镇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几百岁的老桥,上千年的河流,斑驳的墙面,被岁月磨平的青石板路,以及散落在光阴里的


【2版】话路仲,听历史-千年路仲里
古镇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几百岁的老桥,上千年的河流,斑驳的墙面,被岁月磨平的青石板路,以及散落在光阴里的习俗……都在向现代人默默诉说着曾经的往事。路仲,她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赌王至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必胜奉顺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路仲,聆听那段珍藏许久的往事……
(一)陆逊屯兵处,西子曾短驻
作为水乡,枕河而居,河浜自然是重大事件发生的核心元素。路仲以母亲河渟溪港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除去渟溪港,最具代表且值得一提的便是西至浜和洗马浜。
西至浜,原意为西子浜。西子,乃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据传,春秋吴越时期,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国派大夫范蠡以金玉、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作为媾和条件。去吴途中,范蠡、西施曾在路仲之地短暂停留,并将蚕桑缫丝技艺传予当地百姓,侯阁亭人们为纪念西施,故至今尚存“西至浜”“西至桥”。

对于西施这位浣纱女,华夏大地上留下众多美丽传说,而这些传说中的部分仍存有事实依据可循,倒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把西施故乡浙江诸暨与江苏无锡之蠡园贯穿连成一线,沿着这条西施后半生的生活足迹线路图,我们不难发现路仲“西至浜”的存在在那段历史上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年,西施与范蠡自诸暨而出,过富阳,入余杭,进海宁,至路仲。在路仲停顿后再北过桐乡屠甸到嘉兴范蠡湖;然后经过嘉兴到湖州,沿着太湖进入江苏,走过七都、八都和苏州,最后到达无锡。如此推想,一切顺理成章。
洗马浜,位于路仲正西不远处乔夫男装。当年陆逊任海昌都尉时,屯兵营里。陆逊虽是江苏人,但他在海宁历史上却是口碑甚好的一位儒将。他厉兵秣马,在路仲修寨筑营,整日操练兵马,为海宁一带的社会安宁尽心尽责,也为东吴孙权政权地位的巩固做好后盾而呕心沥血、忠心耿耿。但军队操练需要洗刷,人与马用水自然得分开。再者陆逊体恤乡民,因为马毕竟是畜生,为了让路仲一方百姓饮水不受污染,他命令军士把马牵到远离路仲的一个小河浜去洗刷。久而久之,这不知名的小河浜就被当地百姓称为“洗马浜”,沿袭千年。
(二)庵东南巡坝,高宗传佳话
坝,通指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挡水建筑物,然浙北之地(含路仲)诸坝皆用于阻塞盗贼南北往来之路而筑。
庵东坝,咸淳《志》及许《志》均载:塘北界桐乡、石门,距离太湖仅百里,沿塘多筑阻塞,以防御盗匪,是以南北共有七十二坝,而庵东坝名最著,初名南巡坝,以宋高宗南渡得名,又名庵东石坝李香兰是谁。该坝位于洛塘北接济庵东水口石坝,距离路仲镇四里,镇北即桐乡界,后因旱灾,路仲市民拆坝建桥被废。
有关此坝拆废建桥通洛塘河的历史真相,《管庭芬日记》中详细记载:“康熙二十五年,路仲市民张嘉最曾借口灌田,呈府请开,并坝筑桥,藉口救旱,实利一镇舟楫之便,邑侯黄公承琏亲勘文内有询之髦年,居民咸称是坝由来已久,其水向从庵西金家港下流入大河,以资灌溉,以此间水口北通太湖,南通大海,而为私盐盗贼船只往来飞渡,贻害地方,且坝下仍有水孔,仍可救田,详情不必开通,郡守马批准在案。戊子年路仲市民张公和复萌故智,煽惑愚民,突遭拆毁,一昼夜堆石成桥,居民奔诉有司……”。
无独有偶,修志名家周广业的《宁志余闻》“山川”一节亦将此段往事进行详细记载,详细而翔实地叙述了曲折而复杂的过程,为路仲地方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三)明清老石桥,与岁月赛跑
如果把水比作水乡的血液,那么桥无疑便是水乡的筋骨了。由这些筋骨撑起来的神奇土地,无言诉说着往昔的繁华。路仲史料记录在册且完好保留至今的明清石桥要属德义桥最为古老。

德义桥,又名大枫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此桥具有元代建筑风格,保存至今实属罕见。它横跨渟溪港,是一座三孔梁式平桥,长18.9米,宽1.8米。两边护栏用条石筑就,中跨护栏更是用两片条石叠加而成。桥上有望柱八只,且以当中四只望柱刻有两对石狮为最佳。桥两头刻有如意,整座桥形似一只老菱或元宝。《海宁州志稿》记载:“德义桥《都庄图说》作丰桥,柱石有大明永乐十二年(1414)甲午秋建,陈德明、陈颍生助建,清乾隆间重修。清嘉庆乙亥(1815)、道光甲辰(1844)增修。”
关于路仲桥名之滥觞,邑人管庭芬曾有诗曰:“渔火中流数点红,市声喧处尽推蓬。不知大小溪桥畔,好咏吴江落冷枫。”并自注“枫桥横跨市河,凡北来诸水流入洛塘者,皆由此而出。旧时村落未聚,两岸丹枫可数里不绝,故陆真如先生题之曰枫桥,以拟松陵笠泽。后来改建,俗子易名德义,可哂矣。逦西即小枫桥。”这是有关路仲大小枫桥出处的最早文字记录。站于桥上远眺,红枫浓艳,美不胜收,“枫”又与“丰”谐音,世人沿袭而叫别作枫桥。
(四)南北三王庙,香火绵不绝
“义士犹存路仲名,虔修祠宇表精诚。春秋南北三王庙,一样灵旗社鼓声。”(选自管庭芬《渟溪杂诗》)
南北三王庙,顾名思义,分南三王庙和北三王庙。中国人重情重义,对于名人或曾造福一方乡民的人,人们都喜欢用这个人的名字或别号来命名,以作永久性纪念。三王庙,便是纪念唐朝路仲毛三义士开仓赈济百姓的大恩之举。

对于三王庙的历史,方志中明确记载,南宋建炎元(1127),在洛塘桥北道南桥东侧建南三王庙,祀路仲毛三王,俗称五圣庙。钱馥《三王庙记》云:“三王庙相传为路仲毛三氏,名字不讳,唐之下第举人也。家俱饶于资,会岁大校,磬所有以周邻里乡党,三王家俱饿死,后人思其德,故以氏名里,并祀以为土谷之神,称三王者,盖以江南土地尽封王故也。南三王庙亦建于宋,在道南桥侧,本并祀五显之神,俗又称为五圣庙。康熙初大毁天下淫祀,因并入社宇侧,为陆氏家祠,邑乘混为三皇者,非是。”可见历史中确有南北三王庙,至于位于路仲镇东北里许的北三王庙究竟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只知重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并于清朝同治年间重修过,钱保塘于同治十年(1871)写过一篇《重修里中社庙记》。
三王庙之香火绵绵不绝,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未尽毁的庙宇,最终在“文革”中被彻底摧毁了,但人们心底之“香火”并未灭绝。如今也许不易,新的三王庙(仲济禅寺)已由路仲人集资建成,当地老百姓还是习惯称“三王庙”,不仅是因为习惯,也因为“仲济禅寺”选址也在原“三王庙”上。
(五)殷氏古村落,文化袭千年
“御寇何妨聚土兵,公然树栅结团营。至今马角浜前水,呜咽如闻战鼓声。”
殷家船,原名殷家寨,宋氏南渡(元军南攻)此处时为殷氏土兵抵御金兵的古战场。《管庭芬日记》曰:“殷家寨在市北里许,系南渡时殷氏聚土团乡勇御金敌者,家桐南伯祖有诗记之。马角浜在寨南,地系海、桐分界处,而地志俱不载,今作殷家船者误。”
在清光绪《桐乡县总图》上面,地名“殷家船”实为“殷家墠”,而“墠”在远古时期是作为人们祭祀的场所。历代殷家船主持操办路仲民间庙会队伍的核心五方坛,而这五方坛暗合五行金、木、水、火、土特工冷妃,是路仲民间文艺的精髓!
路仲,这座用历史文化支撑着的古镇,文化,便是她的根。
全文详见:https://bbs.p66p.cn/1743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