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仪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07

【24节气与好书】处暑:写在荷塘边的诗-中国质检出版社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全文共2622字阅读需要7分钟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


【24节气与好书】处暑:写在荷塘边的诗-中国质检出版社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全文共2622字
阅读需要7分钟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线圈炮,虽然秋季在节气意义上已经来临。
槐花声里知秋至
不知从哪天起,白天里也能听见草虫唧唧的鸣叫声了——从路边街角一丛丛长而稀疏的野草间,在篱笆上朝开夕落的牵牛花叶底。国槐撑起浓浓的碧荫,我同每日一样走在必经的那条熟悉的路上。
蓦地一朵国槐花落在脚尖前,一声轻响。我方才留意到,这小小的、青白色的国槐花,不知不觉竟已铺得满地了。驻足静听,耳边是小花此起彼伏的坠落声。“簌簌衣巾落枣花”,然枣花既小且轻,这“簌簌”一词,若用以比拟国槐花落之声,真是再贴切不过林华国。姜柔伊
耳朵比眼睛更早感知到秋的消息。我伸手接住一朵小花,心头油然浮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的句子。处暑,即为“出暑”,暑热一退天地肃。七月的蝉鸣远了;这国槐渐落的扑簌声,便是初秋的脚步声吧。
蜻处暑天地肃 秋意荷先知
回想立秋刚到的时候,秋的意味似乎还不明显。然处暑一至,天地间的凛然之意不独槐花知道,树叶间一日比一日放得柔和、放得温软的阳光也知道;秋声上闻于天,鹰乃祭鸟,云迹翩跹,故有“处暑时节看巧云”的说法;秋意下通于地,禾乃登,而当秋意溶进秋水之时,池上芙蓉会比五谷更先得知秋水的凉意和秋的消息。想到这里,不能不乘兴访一访荷花了。
循着国槐花铺成的小径一直走,一直走……只消一顿饭的光景,便会看到槐花从路面上一直蜿蜒进池塘里,那是一片小小的荷塘。
八月下旬,在有荷花的城市乡村,什么都可以不看,什么都可以不读;唯独不该错过的,就是这夏末秋初的荷花,以及那些与荷花有关的诗。不信,且跟我一起受用这初秋的荷塘与傍晚的月色罢。
初秋的荷塘与月色
白日里刚刚下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把空气洗得清清润润。下午一过,雨便住了,傍晚之时,烟蓝色透明如蓝玻璃的天上,镶嵌着亮汪汪的月亮——月亮望过去那么水润,不知是被雨水滋润,还是得了荷花风露的缘故呢?还未完全沉下去的日头丁维民博客,在天的那一边涂满粉红色,却没有夏季傍晚时常见的、多得过分的云。余霞散成绮,月光秋葵黄。这景致倒正如周清真那阕《月下笛》:“小雨收尘,凉蟾莹彻,水光浮璧。”只是不知是否有怨抑之人,静倚官桥吹笛?
一直垂进池水的柳叶柳枝,颜色似乎已经开始泛出枯涩之意——那小而明净的水面,那映影着碧叶红莲和半个月亮的水银镜样的水面,它们勤勤恳恳地拂扫了整整一个夏天,待到夏深,也该稍作休息了。有鱼儿不时将嘴巴探出,啄着漂浮的槐花柳叶,与水中的云月互相嬉戏。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天色映在荷花荷叶上,粉红的荷花泛白,油绿的叶透出烟青,仿佛都笼上了一层淡雾似的,影影绰绰,教人看不分明。信步走近,弯腰想要碰触花与叶之时,便看见贴水而生的那一层荷叶,有些已经开始泛黄;叶面托着的莲蓬,有的伶仃挂着一两片花瓣;有的刚刚落尽红衣,犹带花蕊;更多则已经熟满了,令人想起鲜莲子的微甜和烂熟莲子粥的软糯滋味来。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这是白居易于处暑时节写给早秋曲江池荷花莲子的诗句。盖因七八月盛夏直至早秋,正是莲蓬产出的时节,盛夏莲子鲜甜,初秋莲子粉糯,各有不同的妙处。


盛夏至初秋正是莲蓬产出的季节
每到盛夏,北京的街头便有农妇挎着篮子叫卖莲蓬。鲜莲子在剥食时,要去掉莲心,我曾经买过几次鲜莲蓬,出于好奇尝了莲心,那大概是我所吃过最苦的东西了。而莲子与莲心,在古诗与歌谣中总与爱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莲子”、“莲心”音同“怜子”、“怜心”之外,我以为莲子肉清甜甘美,莲心苦涩难忘,更与男女相恋之甜与相思苦涩相通黄大陆。采莲的女子,泛舟荷花间,手剥莲子心念情郎时吟唱出的歌谣,自然能够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了。
荷花虽已有不少结成了莲蓬,荷叶倒还茂盛,一叠一叠密密层层垒在一起。唯有风起翻动荷叶时,方能看到它们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叶茎。
秋荷·留白·闲情与诗的联想
我一直认为夏荷适合入画,而秋荷适于作诗。幼时第一次读到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时,便觉得惊讶,原来枯荷与秋雨搭配时竟能幻化出如此幽美的一幅画面:非独有画,又有点点滴滴的雨声作配乐朋薇吧。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声情皆具的画面,便是“诗境”。长大之后,读姜白石秋荷词《念奴娇》,有小序一篇,精美如散文诗:“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李雨儿。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其中风雅令八百年后的我每每读到这篇词序都神往不已。此时恰逢白石笔下的夏末秋初,眼前这一塘荷,虽然不及“荷叶出地寻丈,上不见日”那样野意葱茏,却也可借此稍稍领会到古人吟诗碧叶下,饮酒红莲间的雅趣呢。
夏季多暴雨,喝饱了水的荷塘,是明亮、丰满的。夏天的荷塘,是浓绿的,荷花是鼓涨的。花与叶中的水分和生命力达到了饱和状态,旺盛得有些过分而近于夸张了。秋荷则不同,秋水且涸,红衣渐落,翠叶初黄,莲化为子,荷塘空出了些许留白。我以为,“留白”在审美上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是一个舍大取小,动中取静,忙里偷闲,在三千繁华中独取一瓢闲情慢慢啜饮的过程。以作画试比,如《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一样,将千里江山和整整一个时代的风物世情尽收于方寸之间,自然非大师不能为。然而,若能舍大取小,将小而优美的画面精心刻画而出,哪怕只是半边山,一溪水,一树梅;甚至只在一枝花,一樽瓶间着意经营,也可一抒画者胸臆;而观者的审美享受,则在画作舍大取小,闹中求闲的“留白”中油然而生。南宋马、夏二家的小景山水之妙便在于此——懂得留白,画近于诗。这个道理,我习画多年方有所悟:周作人说,与三五好友对坐吃茶,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而世间大部分的诗意和闲情,不也都是从这“留白”中得来的么?
写在荷塘边的诗﹏﹏﹏﹏﹏﹏﹏﹏﹏﹏﹏﹏﹏﹏﹏﹏﹏﹏﹏﹏﹏﹏
秋日一至全能宗师,万物始肃。比起春日百花的喧闹,夏季草木的过分旺盛以及冬天的静和净,秋天作为一个“做减法”的季节,自然最得留白之妙,就连天气也都不例外。比如这处暑时节的天气,较之盛夏至于顶点的炎热稍作收敛,便格外让人舒服老外看点。这一时节的荷叶上有散文,结子的莲蓬则是吴娃越女的采莲曲。一切都会令人产生诗的联想——或许整座荷塘,整个处暑和初秋都是一首于留白中产生美感的诗。
可惜这荷塘静静,没有莲舟,也没有一曲菱歌敌万金的采莲姑娘。否则此情此景,真该轻轻吟唱朱湘那首《采莲曲》:
……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
消溶进一片苍茫;
时静,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采莲曲

End
手绘&文字/ 郁凝,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于北国,拥有一颗细腻“江南心”的姑娘,喜吟诗填词,尤爱晚唐诗与南宋词。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时,尝信笔涂鸦,亦爱古琴七弦泠泠。读古人书,倾心于琴书换日,墙头唤酒的诗客生活方式,虽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一叶知秋。
提到秋天,你会想到“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的粤剧,还是贴秋膘的美食?宋人簪楸叶,就着秋水服下赤小豆度过立秋。时至今日,虽旧习俗多已不存,但是看到梧叶辞树,新果欲红,也不由得心生向往呢。读这篇《梧叶初辞果欲红》,翻翻我们的新书《历史的风尚》吧,让秋叶秋果携前尘往事,带你体会秋之静美,遣怀古幽情。
Book
历史的风尚

作者推荐
◆还原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八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
◆八位作家查阅上千万字史料,书写大众关心、感兴趣的生活热点。
◆以优美散文笔调,穿插趣味盎然的典故、轶事和文学作品,做到严肃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专家推荐
◇中国宋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姜锡东先生说:《历史的风尚》这套书,着眼于民生在习俗风尚上的表现,在传递少为人知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人文关怀的立意更是让这套历史读物价值倍增。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梁平先生说:这套书通过细节的生动描摹与还原,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平民百姓创造的生活景象斑斓呈现。
◇文化部中国民族文化基金会熊志远主任说:从汉王朝到民国八个历史时期的动态接力,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
编辑推荐
◆版式设计匠心独具:篇章页由各历史时期精选出土文物上的纹饰设计制作而成。
◆封面设计别出心裁:选取三件各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元素作为封面的选材依据,而后抠图、擦边、上色、多次精修。
◆纸张尺寸精挑细选:四次依不同成品尺寸进行排版设计,数次特种纸打样斟酌选材。没有更好,只有最好。夏去秋来,看看古人的度秋之道
目录 CONTENTS
篇章页
我读,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天津五中。
读好书,心境自然凉。好书伴您清凉一夏~
温馨提示
这么美的书,单本只要35元,全套只要280元。有折扣更便宜哟~等你来撩。
团购热线:(010)51780117
零售热线:13810209105
欲购书可直接加微信:syr6410(可微信转账支付)
如果您有出版想法可加微信:zjzjj3755

手绘 | 郁凝 & 文字 | 郁凝
版式设计 | 张晶晶
审核 | 新媒体运营小组
全文详见:https://bbs.p66p.cn/1595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