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仪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51

【2018考研第八十天】——桐城派散文、骈文-古代文学考研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一.桐城派。康熙年间由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


【2018考研第八十天】——桐城派散文、骈文-古代文学考研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一.桐城派。康熙年间由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一)先驱:戴名世,字田有,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主张:
1.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答赵少宰书》)。
2.“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己卯行书小题序》)
(二)奠基者:方苞,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赋闲的意思。
1.“义法”说。“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方苞取来论文,“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神剑伏魔,合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分开来说:
(1)“义”指文章内容,“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答申谦居书》),以儒家经典为宗旨,具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
(2)“法”指文章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文辞等。
(3)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2.讲文章作法芹泽多摩雄,或侧重“虚实详略之权度”,或追求“首尾开合,顺逆断续”之“脉络”,或提倡用语“体要”、简洁,偏重文法;但认为“义”在其中,“法以义起而不可易者”(《史记评语》)。
3.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沈廷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记其语:“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徘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中俳巧语”,使古文用语典雅、古朴、简约,适应清统治者“清真古雅”的衡文要求,并给古文建立更严格的具有束缚性的规范。
4.由于与制举之文相通,利于维护理学道统,所以受到朝野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
5.创作:选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开桐城派风气。
(1)读史札记和杂说,如《汉文帝论》、《辕马说》等简洁严整,无枝蔓芜杂之病。
(2)游记如《游雁荡记》;赠序如《送刘函三序》;碑铭如《先母行略》《兄百川墓志铭》《田间先生墓表》等,详略有致,具有法随义变的特点。
(3)名篇如《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三)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
1.对“义法”理论进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冷残欢。
2.认为“行文自另是一事”,“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对“行文之道”的“神”“气”“音节”等要素给予重视,突破“言有序”的范围。
(1)“神”、“气”是作者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
(2)“神”是首要的,居于支配地位。
(3)“气”是贯穿文章的气势韵味。
(4)“神为主,气辅之”。
3.为使“神”“气”易于掌握,提出因声求气说:由字句求音节,由音节求声气,音节是行文关键,诵读能体会文章的“神”“气”,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和方法,也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创作: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以“雄奇恣睢,铿锵绚烂”(吴定《刘海峰先生墓志铭》)称胜;游记文如《游晋祠记》《游大慧寺记》等借景抒情,讽世刺时,近于雄肆奇诡,姚鼐评“有奇气,实似昌黎”(《海泊三集序》评语);《书荆轲传后》、《送姚姬传南归序》《息争》等可看出其文章的音节之美。
(四)姚鼐,字姬传,号惜抱,壮大了古文的声势,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
1.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天赋与学力相济,“义法”外增加考证,以求三者统一兼长,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文章的目的。
2.运用传统阴阳刚柔说,将风格归为“阳刚”“阴柔”2类,提出“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协合以为体”,追求刚柔相济,接触到文学审美风格实质问题,对后世影响甚大。
3.把文章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8字。
(1)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层次虽低但较具体,精寓于粗,相互依存。
(2)从学习角度,由“粗”把握“精”,待融贯其“精”后再弃“粗”,摆脱其束缚,细密和完善了刘大櫆因声求气说。
4.纂辑《古文辞类纂》,以13类体裁选辑七百馀篇自战国、秦汉、唐宋八大家到归有光、桐城派方苞、刘大櫆的古文,以为示范,确立古代散文发展“正宗”文统,被桐城古文家奉为圭臬。
5.创作:以韵味胜,偏于阴柔,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高,如《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序》《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等。
(五)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姚门之后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二.桐城派分支——阳湖派。
(一)代表恽敬、张惠言均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
(二)专志古文,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如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陈咏开张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等。
三.桐城派馀脉——道光末曾国藩湘乡派和曾门弟子→“桐城嫡派”严复、林纾。
四.不傍桐城门户、具明小品文风采——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一)袁枚。
1.文章大都感情真挚,富个性;甚至放言无惮,敢于冲决传统观念。
2.论说文《郭巨论》《随园记》《策秀才文五道》等,立意精辟,气势逼人而雄辩。
3.记传如《书鲁亮侪》《厨者王小余传》等,于事中见人,鲜明突出。
4.祭诔文最有抒情色彩,如《祭程元衡文》《韩甥哀词》等,其《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同是祭文名作。
(二)郑燮的家书和题跋浅白如话,如《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靳秋田索画》。
(三)沈复:自传体笔记式散文《浮生六记》,前3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是古代散文中少见的描写夫妻之情的文章。
(四)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收集南明史料所写碑铭传记如《梨州先生神道碑文》《亭林先生神道表》《梅花岭记》等。
(五)其余如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钱大昕《弈喻》等。
第三节 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一.骈文复兴。
(一)清初陈维崧、毛际可倡导→中期袁枚、孔广森、吴、曾燠、李兆洛等肯定。
(二)阮元《文言说》视骈文为正统,将骈散之争推向高潮;吴的《国朝八家四六文钞》,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培田古民居,李兆洛《骈体文钞》宏扬骈文正脉,扩大影响。
(二)陈维崧骈文如《与芝麓先生书》《苍梧诗序》等,开风气。
(三)至雍正、乾隆之际,胡天游承上启下,作品如《大夫文种庙铭》《禹陵铭》《逊国名臣赞序》等。
(四)“骈文八家”:由吴选辑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曾燠和孔广森八人的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而来。
1.袁枚骈文流丽生动,文藻秀逸,有独抒性灵、自然活脱的特色;
2.邵齐焘崇尚汉魏,用典较少,以文气流宕,清刚矜练为长。
3.洪亮吉与孙星衍是常州派骈文代表,轻倩清新。但孙才力苦弱,洪则情辞相辉如《游天台山记》《戒子书》《出关与毕侍郎笺》等。
(五)与洪亮吉并称“汪洪”的汪中,骈文成就最高低碳贝贝歌词。
1.内容取材现实信步造句,情感吐自肺腑,艺术“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遒丽富艳,渊雅醇茂刘墉作品集,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代表作《哀盐船文》。
二.李兆洛
(一)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私淑姚鼐,主张骈散并行。
(二)《骈体文钞》。
1.选录战国至隋代认为属骈体范围的文章774篇,分32类。
2.虽选有部分秦汉散文如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等,也是在溯源意义上取录,借以证明骈文与古文的亲缘关系东台教育网,目的“欲合骈散为一,病当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两汉”。(《清史稿》本传)
3.不免矫枉过正,把有些散文当作骈文看,具有扬骈抑散倾向;但对桐城派后学兼采骈文之长,重视诸子百家文章,产生启迪和影响。
全文详见:https://bbs.p66p.cn/14680.html

TOP